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本校致力於拓展國際視野與培育具備跨文化素養的青年人才。透過推動跨文化交流與國際志工培育計畫,以及深化國際學術合作與雙聯學位機制,我們持續打造多元共融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以世界為教室,從交流中學習,於行動中成長。
學海計畫申請資格壹、學海計畫 Study Abroad
為提升青年的國際移動力,拓展國際視野,教育部自民國96年開辦學海計畫,學海計畫依目的的不同,分為下列四種補助類型:
(一)學海築夢:運用國際合作計畫管道,選送學生赴國外非新南向國家之企業、機構進行職場實習(不包括大陸地區及香港、澳門),由薦送學校自行安排實習機構及規劃實習領域,充實實習課程,落實學用合一,加強職涯生活輔導。
(二)新南向學海築夢:選送學生赴新南向國家(包括印尼、越南、寮國、汶萊、泰國、緬甸、菲律賓、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紐西蘭及澳洲等十八國)具發展潛力之企業、機構進行職場實習,以培育國內學生更加瞭解各該國文化之生活方式與背景,有助未來深耕與各該國關係及合作發展。
(三)學海飛颺:選送優秀學生赴國外大專院校(不包括大陸地區及香港、澳門)修讀學分。
(四)學海惜珠:選送勵學優秀學生赴國外大專院校(不包括大陸地區及香港、澳門)修讀學分。
上述「國外大專校院」應為已列入參考名冊者;未列入參考名冊者,應為當地國政府學校權責機關或其認定之教育專業評鑑團體所認可。
學海計畫申請方法注意事項:
- 獲得學海計畫補助後,不可同時領取其他政府的出國補助。
- 出國前須與學校簽訂行證契約書,並遵守契約事項。須於申請當年的隔年10月31日之前出國,否則視同放棄。
- 出國須滿一學期(季)或一學年,期程由實際出國日起算,若未滿一學期或一學年須繳回補助款項,學校依行政契約書請學生繳回。但若發生重大天災或社會暴動,得由薦送學校取得選送生同意後,附佐證資料,報部核可,提前終止、延後或取消選送計畫。
- 回國後務必回原本的學校報到。
- 回國後2星期內,須上傳問卷調查表及1000字以內中文/英文心得報告,亦可上傳經驗分享短片至學海計畫網站。(每篇心得需有照片4張以上,短片(3分鐘以內)不強制繳交,請上傳至個人雲端或Youtube再貼連結至心得內)
2025泰國短宣志工貳、國際志工培育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在醫學的道路上,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真正成就一位專業的醫療人員的,是對生命的關懷與對世界的理解。本校推動「暑期國際志工計畫」,期望學生能走出校園、走進世界,將醫療專業化為實際行動,學習以謙卑的心服務他人,從不同文化與生命故事中體會醫學的本質。
💡 計畫動機與理念
醫學教育不僅是技術的訓練,更是一種責任的培養。我們鼓勵同學效法馬偕體系「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的服務精神,培養對偏遠地區醫療之需求觀察力、體會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提供同學體驗國外社會與文化實境生活機會,提升外語能力與醫學人文素養,並拓展國際視野。在全球健康不均的現實中,這份精神提醒我們:醫療的力量,不該侷限於醫院的牆內,而應延伸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透過海外服務與在地合作,學生將有機會親身參與社區健康推廣、公共衛生活動及基礎醫療服務,理解不同社會環境下的健康挑戰,並學習如何以跨文化的思維回應需求。
🌱 行動的價值
參與國際志工,不僅是一次服務旅程,更是一場自我成長的洗禮。在異國的診間與社區,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同理,也重新思考醫療的意義。每一段跨越語言與文化的交流,都是醫學人文精神最真實的體現。
2025台美營 Medical Students Cultural Exchange English Summer Camp參、台美營 Medical Students Cultural Exchange English Summer Camp
為促進國際醫學教育交流與跨文化理解,本校每年暑期舉辦 「台美醫學生文化交流研習營」,邀請美國多所醫學院學生與本校學生共同參與為期數日的課程與交流活動,透過英語為主要溝通媒介,促進雙方在醫學專業與文化層面的互動學習。
🌍 活動宗旨
- 培養國際醫學交流能力:以英語為主要語言,提升學生於醫療專業環境中的溝通表達。
- 促進跨文化理解:透過團隊合作、文化展示與生活體驗,增進台美學生對彼此社會與醫療體系的認識。
- 強化臨床與人文素養:結合醫學英語講座及醫療人文研討,培養兼具專業與同理心的未來醫療人員。
📅 活動時間與地點: 馬偕醫學大學|每年7月中旬至8月初
👥 對象: 本校學生與美國合作醫學院學生
📩 報名資訊:詳見本校國際事務處公告
世界無酒日World No Wine Day肆、世界無酒日 World No Wine Day
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2007年已經將酒精及酒精所產生的乙醛認定為人體的一級致癌物。乙醛的暴露及累積在體內會大幅提升罹癌風險。台灣49%的民眾患有酒精不耐症, 無法正常代謝酒精,堪稱全球比例最高的國家。根據文獻發表,歐美國家中平均每25位癌症病患就有一位是因為飲酒所引起的,而在東亞國家包括台灣平均高達每10位癌症病患就有一位是因為飲酒所引起。可見患有酒精不耐症的民眾更容易暴露在酒精所引起的各種癌症及健康風險。酒精使用所引起的各種疾病和癌症是可以預防。這也突顯改變生活飲食習慣、避免飲酒、衞教宣導和基因篩檢的重要性。
台灣酒精不耐症衞教協會自2019 發起製訂5月9日為「台灣無酒日」認知衞教日,藉以敦促各界及政府重視酒精對健康疾病的防治及酒精對社會各層面傷害的風險。台灣為全球第一個積極推廣酒精不耐症衞教及倡議5月9日為「無酒日」的國家。